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的实现将是一个涉及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应用模式、社会观念等多方协调、合作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带面逐步突破、推进的过程。为了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打破思维模式惯式,建立合作和竞争优势促发展。在市场需求方面需要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客户隐私保护、商业模式推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强标准建设、核心技术及应用研发等;在部门协同合作方面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运营模式建设等。
相比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所涉及的范畴庞大而复杂,涉及到整个社会多环节、多部门的协同运作。因此,从国家层面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加快制定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难题等,都是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所必须的要素。物联网产业要突破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支撑,离不开完善的组织领导和规划引导。政府各机关部门要加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建立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适时完成物联网产业发展由政策法规驱动向政策法规、经济利益、市场需求驱动的转变。加速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任务分工。要认真编制专项规划,形成完备规划体系,引导物联网产业及应用健康发展。
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政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首先,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打造“人才特区”,在尊重和使用人才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为创新道路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其次,建议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建立的产业联盟,在共性及关键技术的领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
对于企业来讲,要不断尝试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运营,拓展新市场、发掘新价值。顺应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针对物联网产业的高科技特征,建设多层次的物联网产业园、充分发挥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走集群化发展道路。针对物联网户加快物联网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发展广义的物联网产业、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物联网协一调发展为目标,走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
物联网产业要继续发展,相关企业要生存,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市场。只有解决了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物联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物联网的产业链结构应该是分应用主题的,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产业链组成体系。在物联网这个大的主题下,会有很多应用的领域,形成各自产业链集群的特点。在构建物联网产业链时,最需要突破的是行业壁垒问题。和传统工业模式不同,是物联网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这就意味着要破除这种行业的纵向壁垒,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
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而且可持续的、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的驱动力,而不是行政的强制力;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部门都从中受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跨专业的联动,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从国家战略层面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加快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立步伐,尽快掌握市场主动性。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开展重大技术研究。
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只有通过规模化的产业应用,才能推动产业的形成、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标准化。因此,当前中国发展物联网时,不能采取“全面均衡”的模式,而是应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分步实施,着力培育物联网相关产业链成长,以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以典型应用带动应用拓展,逐步延伸、融合至其他行业,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产业生态化,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因此,物联网要走产业集群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推动物联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确定产业融合的方向,积极利用产业融合手段,通过提高物联网产业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渗透速度、拓宽融合领域、优化融合手段。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