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智慧城市图景促物联网发展
  • 发布时间:2012-06-11 www.cechina.cn
  •   在近日举办的2012中国物联网应用需求与产业对接大会上,与会人士围绕"快速、集约、低成本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展开了探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旅游……一幅未来智慧城市的图景被勾勒出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物联网应该为智慧城市服务,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借用于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表示。
      机会与风险:从行为分析可知,由于欧美债务危机导致出口需求降至冰点,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这种单靠人口红利盈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在加紧实施。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产业的核心部分,最有发展潜力。物联网肩负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任,必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到国家政策重点扶持,这次国家专项资金注入只是政策扶持的开始。
      产业结构调整正当时
      众所周知,传统行业由于前期粗放式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同行业间同质恶心竞争,企业利润下降。另外,恰逢欧美债务危机多事之秋,外部需求急剧下降,同时针对低端产品的贸易战烽烟四起。再加上核心技术缺失,单靠人口红利维持的模式却受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巨大冲击,导致低端制造工厂外迁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等地,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传统模式已经证明不可持续,行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物联网发展可行性最高
      5月30日,国务院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里面提到了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化产业。这是由于新一代信息化产业是其他产业升级的基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发展给当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率带来质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同时由于我国电子产品生产线齐全,智能传感器和互联网硬件设施配套相对完整,物联网规模化发展可行性较高。
      当前诸多因素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核心技术缺位。纵观我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其具备了物联网特性。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新,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会导致产业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更会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等设备的成本过高,从而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其次,规模化应用不足。我国物联网虽然有了一些基础应用,但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 的应用需求还是低层次的,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还有标准规范缺失导致的质量低下。由于标准规范的缺失导致行业产品质量没有统一标准鉴定,制约了物联网发展。
      从当前种种迹象来看,政策对物联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针对上面的行业瓶颈,对症下药,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日前,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的通知》,通过财政补贴,专拨6亿专项资金来着力突破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对于规模化应用不足,住建部将尽快在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建筑节能、城市一卡通等领域推动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的落地和发展,重点促进城市一卡通的互联互通,使其应用城市达到60个。此外还将继续推动试点城市、试点项目的先试点后应用,特别是重点加大电子标签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城市一卡通等增值服务的试点应用。据悉,对于标准规范的缺失,经过各方呼吁,制定并细化行业标准也有望加快开展。
      综上,当前加速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了政府和企业的共识。物联网势必得到跨越式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是下一个万亿级别的行业机遇。
      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连续四年营业收入低于1000万元、连续两年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等主板退市新标准。退市制度的强化,正倒逼众多濒临退市的ST公司寻找出路。但不少ST公司都是重组"老大难",能否重组成功不得而知,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很高。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