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5“机”协同,开辟行业数字化新蓝海
  • 发布时间:2021-06-10 www.cechina.cn
  •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变迁历程看,每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均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与信息时代”,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主导产业,经由主导产业的渗透和应用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人类活动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正在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经济社会秩序的主宰力量。
      5“机”协同,构筑面向未来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5G作为最前沿的联接技术,与云、AI、计算等技术汇聚在浪潮之巅,所产生的核聚变将全面加速产业升级和全行业的数字化进程。5“机”(联接、云、AI、计算、行业应用)协同将铸就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成为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数字社会的先进基础设施。
      5GtoB,指的是5G进入千行百业,使能和服务于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一过程,天然就需要5“机”协同。以远程控制场景为例:该场景需要高清摄像头捕捉影像、5G回传、视频分析平台、PLC控制平台、远程操控应用等多种技术的组合应用,才能最终实现降本增收、提升效率,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样一套技术组合协调出来以后,还需要继承和复制,在矿山、港口、工厂和园区等多个关键行业批量使用,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商业效益和社会价值。5“机”协同,缺1不可。
      在使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5个technical domains存在巨大商机:一方面是各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是ICT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获得的商业收益。

      5GtoB,紧抓关键场景典型应用
      5G进入行业,要从典型应用场景切入,与计算、云、AI、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以快速满足行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的需求。
      随着5G应用进入到企业的生产系统,5G技术的几个典型特点(上行大带宽、低时延、多联接、高精度定位、MEC边缘计算等)在一些关键场景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剪辫子工程:在企业的生产系统中,用于扫描采集或检测的终端工具,如厂房、仓库等存在的轨道移动设备,产线上的机器人、移动操作台等,所有需要大量移动或者有线网络难以维护的场景,都需要剪辫子。
      宽带无线化:由于传统企业专网的型号和标准不统一,因此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挑战;企业部署多张独立专网,运营成本增高;“最后一公里”的传输部署场景复杂、需求量大、新增频繁;部分使用场景的环境比较恶劣,不适合部署有线传输。以上诸多痛点导致企业对5G专网的需求迫切。
      高密度物联网:在企业的生产系统中,有大量的设备、物料、车辆及人员需要联接,不仅所需的传感器品种和数量巨大,且部署环境相对恶劣。5G网络可以支撑高密度的物联网接入,完成人机物环的数据采集。
      PLC控制远程化:较多行业操控类工作的环境比较恶劣,从操控员及企业的角度亟需改善。
      视频监控升级换代:目前很多企业园区、厂房监控设备的摄像级别一般在480P或720P,很难做到精准识别。
      高危巡检无人化:较多行业的巡检场景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从巡检员及企业的角度亟需改善。需要通过移动巡检,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全天候工作以排除工厂的安全隐患。
      高精准定位:在较多行业企业园区、厂房内,存在对定位高精度要求的AGV、智能理货、人员设备监控等需求。
      鉴于此,5GtoB需根据区域特点做好行业选择,确定从哪些关键场景切入,重点发力,做实做透,这也是最终能够实现商业闭环的基础。
      5GtoB,商业落地需要打通产业链
      5GtoB的商业成功,要从行业数字化场景入手,敬畏行业、理解行业。要以产业发展、产业生态为基础,以网络能力为保障,在设计出成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携手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ISV合作伙伴及开发者,共同服务于最终企业客户。
      第一,5G要成功进入千行百业,最核心的是理解行业:每个行业不仅有各自的场景,而且处于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ICT行业应与传统行业的领军企业、行业专家携手,在详尽分析行业状况及需求的基础上,将5G技术与行业生态相结合,产生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企业的问题。
      第二,构建繁荣的行业生态:5G行业应用,需要整合CT/IT/OT技术,融合5G、云、AI、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等创新才能成功。5GtoB产业链长,玩家众多,要想使能千行百业,需要集成相应行业的应用,汇聚有价值的生态,构建生态汇聚平台,让产品便于订购、开通、运营、运维和二次开发,以使能企业快速复制。云边生态很重要,在园区/厂区部署的行业应用中,要能够与中心云的应用生态打通,做到生态共享,灵活部署。
      第三,要设计出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实现价值利益的合理分配:5GtoB的产业链复杂,交易模式涉及多方,导致商业闭环困难,需要通过构建云服务、应用生态和5G网络的归一化能力,简化商业模式,提升效率。同时要做好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将责任和利益对等。5GtoB必须要有合理的“价值定价”才能形成创新的牵引力。在5G走向企业的生产系统后,一定要基于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定价,有效推动商业生态的正循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第四,制定技术标准及行业规范:推进5G网络能力针对2B业务的标准定义,从R16到R17乃至5.5G;制定5GtoB 网络能力开放的行业规范,5G NaaS 开放、切片、MEC、网络功能开放架构和规范等;制定不同行业场景下的5G目标网建设标准和规范,为基础网络建设统一要求;形成5GtoB解决方案的行业规范,应涵盖网络、平台、云服务、行业应用等部分的解决方案设计,集成验证与交付,以便于在行业内部规模复制。
      第五,推动产业政策落地:产业政策要与时俱进,提前做好战略布局。创造良好的法规和政策环境,是5GtoB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设立5G产业基金,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有助于5GtoB的规模发展。
      第六,从行业视角关注业务的关键技术诉求,提升解决方案能力:注意业务功能对网络能力的需求,包括:性能、业务隔离、安全、可靠等。如:港口远控业务对于时延、抖动的需求,制造AI 质检对上行大带宽的需求,工厂网络需要用切片实现业务隔离,厂区和园区专网对无线、传输和MEC 高可靠性的需求等;对云服务的需求,比如AI学习、分析能力及企业驻地云等;对行业应用的需求,比如轮胎吊远控、天车远控、园区方案服务、AR远程辅助等;针对企业业务的SLA保障,比如对网络、云、行业应用提供者的责任分工和对E2E SLA的保障需求;企业对网络业务自服务和自管理的需求,比如切片管理、MEC管理、数据不出园区等。
      携手各方推动5GtoB商用
      华为利用自身在联接、计算和行业数字化领域的积累,携手运营商和产业链,通过云、网协同,构建面向toB的“销、营、服”解决方案及生态黑土地,以使能行业用好5G,推动5GtoB的商用进程。
      面对碎片化的市场,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商业架构。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GtoB商业循环中,共有5个关键角色,分别为:网络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业务集成商、应用开发者以及企业客户。
      网络运营商:负责提供5G网络服务, 实现5G、固网、物联网能力的外延,向企业提供专线、专网、边缘计算等网络能力。网络运营商还可以将网络能力标准化,对外提供调用接口,供行业合作伙伴集成和应用。
      行业云服务商:一方面,通过建立行业应用使能中心,为应用开发者提供5G能力,加速5G应用的开发节奏,构建起包容发展的5G应用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构建5GtoB行业市场,聚合行业应用和5GtoB产品,简化交易模式,使能5GtoB解决方案的规模复制。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云服务商可以是网络运营商,可以是公有云服务商,也可以是业务集成商。
      系统集成商:作为ToB业务必不可少的角色,系统集成商需要有行业理解力,通过整合资源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设计与交付,提供生态的聚合及业务的集成验证服务。这个角色是决定行业数字化项目成败的关键,目前国内运营商都拥有各自的系统集成团队,并在行业DICT项目中培养了相应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运营商不仅可以提供5G网络及云服务,还可以提供行业的集成服务,在成长为行业数字化引领角色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行业应用开发商(ISV/IHV):提供行业应用,可上架到行业市场,被SI集成为行业解决方案。
      企业客户:作为最终用户,主要是项目业主。他们是行业数字化的践行者,目前5GtoB主要在制造、矿山、港口、水泥、教育、医疗、园区、公共安全等行业有较多实践。企业可以自行在行业市场订购行业解决方案(也可以由SI代购)。行业市场会给企业提供自服务门户,以便于企业自我管理日常业务,并能定界问题。
      总结来看,5GtoB的商业成功要具备优质的土壤:大规模的用户群体(行业领军企业)、全球顶尖的运营商和通信厂商、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质的创新生态、以及来自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这一切将为5“机”的协同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环境。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