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这个热门话题下,禅城不少职能部门宣布,本系统信息技术系统“智能××”已经或者逐步建立起来,将为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变化。且慢欢呼!现实是,智能公交站牌为何还是不能提供精准的公交到点信息?停车诱导牌为何还是一块黑屏没有信息显示?市民真实的感受与智慧城市管理的美好图景有着不小距离。笔者以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永远只是城市管理中的支撑,克服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探索科学有效地将城市管理理念与技术工具的结合,才是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之义。
佛山开启智慧城市建设两年有余,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智慧城市管理问题并不是IT专家可以解决的。比如,智慧城市首先遭遇的就是“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要解决城市治安问题,智能监控系统就交给公安部门;要优化行政审批管理,就交给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就交给交通部门执行……这种由某个局牵头的上马智慧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
两年后的今天,在多个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完成后,牵头部门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尴尬。由于缺乏协调力度和权威,面对一些强势部门、单位,协调成本大大增加。且不论当初向市民描绘的智能应用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吸引力,仅仅是信息的搜集、提供就存在不小的瓶颈,其背后是受制于传统管理体制,各部门继续按照条块分割的管理进行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交警、交通、行政服务各管一块,信息资源自然难以实现交换共享。
事实上,条块分割的管理思维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之间产生先天逻辑悖论。只有将此前各个部门分门别类的管理领域进行互联互通、协同工作,将单个技术、系统的功能集聚共享,才能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由此,智慧城市管理才会爆发出新的管理效能与优势。但目前,不同部门上马的指挥管理系统应用目标不同、建设标准不同、利益不同,信息化服务却“没有信息”也就可想而知了。
信息技术工具需要跨越智慧城市管理的鸿沟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需要整座城市从上到下进行整体统筹布局,将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其游戏规则、参与者的分工、利益分成等大的生态环境都亟须重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