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IPv6在智能安防中的应用
  • 发布时间:2011-09-30 www.cechina.cn
  •   现在是属于互联网时代,IPv6技术还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IPv6必然会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于IPv6技术
      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换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其特点:
      IPv6地址长度为128比特,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次方倍。
      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使用一系列固定格式的扩展头部取代了IPv4中可变长度的选项字段。IPv6中选项部分的出现方式也有所变化,使路由器可以简单途经选项而不做任何处理,加快了报文处理速度。
      IPv6简化了报文头部格式,字段只有7个,加快报文转发,进步了吞吐量。
      进步安全性。身份认证和隐私权是IPv6的关键特性。
      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加进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DHCP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治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答应协议继续演变,增加新的功能,使之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
      这些特点也可以说是IPv6相对IPv4的上风。
      IPv6与安防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安防的不断加强,现在不论是在公共场所、企业,还是家庭都有难以数计的安防终端设备。目前CCTV模拟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被灵活的IP数字化监控系统所取代。网络监控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很多行业及一些跨地域大型企业对监控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地的联网监控,而是在原有本地联网监控基础上,要求进行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大联网监控。从往年的北京安防展上就可以看出,安防大联网成为安防智能化,高清化,联网化三大趋势之一。安防行业中IPv6应主要以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为主,应用IPv6的基础一方面是承载IP视频流的IP网络支持IPv6协议,另一方面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等设备的网络模块需要支持IPv6协议栈。在安防行业内,网络视频监控设备,包括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以及网络视频监控平台软件等产品会率先实现IPv6的应用。
      现在是属于互联网时代,IPv6技术还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IPv6必然会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发挥巨大的作用。道理很简单——相对于全球计算机设备的数目而言,“全球的物体”实在是一个无法计数的概念。假如确实像某些预言家说的那样,每一块牛肉、每一颗树木、每一个灯泡都需要联起网来,那么IPv6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
      IPv6的上风与安络监控的特点和需求相匹配
      目前,很多城市仅监控点总数已经在20万以上,而且仍保持快速增长。依此计算,假如为每个摄像机提供一个IP地址,则至少需要800个以上的IPv4c类地址。高清视频一般占用到10Mbps的带宽,由于采用H.264等压缩格式,只要发生数据包丢失,或者传输不稳定,即可导致监控画面丢失、马赛克、卡壳等现象。传统IPv4网络不具有内在的QoS机制,难以保证端到真个QoS,很多情况下安防监控对网络安全性要求很高。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题目越来越突出。IPv4协议制定时没有仔细针对安全性进行设计,固有的框架不能支持端到真个安全。
      针对这些特点和要求,IPv6的上风就体现出来,表现在以下方面:
      (1)128位地址结构提供充足地址空间。摄像机,报警器和各类安防传感器都可以方便地获取IP地址接进安防监控网络中。
      (2)增加溜标签功能有利于支持QoS。流由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流标签决定,IP层必须以相关方式对待它们。
      (3)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支持端到端安全。IPSec是IPv6协议的一部分,任何部署的节点必须能够支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验证性。
      (4)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方便感知设备接进。即插即用使摄像机、报警器和各类安防传感器都可以方便接进安防监控物联网中。
      (5)支持移动特性,有利于移动监控。移动IPv6为IPv6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安防监控无处不在。
      但是IPv6在网络的监控领域的应用程度不够,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解决的题目有:运营商/平台商级别的支持,需要在硬件设备上、通讯协议上奠定基础工作,全面兼容IPv6,我们有理由相信IPv4的应用不会迅速止步,因而解决兼容等题目势在必行,但是IPv6是大趋势,它的普及终会成为事实。
      IPv6技术对整个安防行业产生的影响
      任何一个新技术的产生都需要有产业的支持,也必然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IPv6技术也不例外,IPv6将推动安防IT化。产业融合使得技术发展加快,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融合。安防产业和IT产业过往是“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领域,而在数字化大潮和IP化趋势的牵引下,安防和IT的融合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着。在这个过程中,IT产业通过几十年发展所成熟的架构、技术模式和业务模式将不断的引进安防行业。用互联网的技术往构筑物联网,反映到安防领域,实在就是
      用IT行业的技术和架构来构筑新的安防系统。近年来兴起的一些大型安防系统,如平安城市工程、企业广域生产监控等均明确地显示了这个特点,这就是安防IT化的体现。IP技术、联网理念、NGN架构、数据中心等,这些在IT领域通过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成熟套路作用于安防领域,将带来巨大的变化。
      IPv6安防应用实例分析
      IPv6相比IPv4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谋划IPv6,争取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取得先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2012年完成50%电信骨干网、30个以上的城域网和100%教育科研网的IPv6改造,并发展1000万IPv6用户。中国电信响应政府号召,2009年制定中国电信IPv6商用战略:2009-2011年试商用;2012-2015年规模商用;2015年以后全面商用。中国电信将在2010年选择4-6个城域网完成IPv6商用试点。中国移动也在积极谋划IPv6演进,并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v6过渡技术PNAT,于2010年下半年已经开展IPv6商用试点。
      2007由国家发改委发起的IPv6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城域网建设工程宣告完成。由此,北京已经跨进“下一代互联网”时代,在奥运会中,基于IPv6的视频监控等新应用全面服务于数字奥运,IPv6视频监控、可视电话等最新应用成果,提升了北京奥运会的“技术含量”。
      通过对IPv6的全面部署和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可视电话、高速上网、即时通讯、视频会议、奥运游戏等业务成为新业务亮点,运营商借助下一代网络,还为奥运会组织机构专门提供基于流媒体的赛事监控、安保职员集群调度、比赛场馆无线视频监控等项服务,还提供路线导航、位置查询、交通路况等智能交通相关业务。上海世博`会园区网光纤覆盖世博酒店以及新闻中心,并为交互式世博信息亭、实时监控等提供IPv6信息承载服务。
      双栈BARS设备部署PPPoEv6和IPoEv6功能实现纯IPv6用户接进,为实现酒店用户宽带上网,采用PPPoEv6+NDRA接进模式,使IPv6即插即用自动部署上风与PPPoEv6可治理上风相结合,方便用户接进。而针对新闻中心同一用户多个终真个特点,采用PPPoEv6/IPoEv6+DHCPv6-PD接进模式,为用户分配相应长度IPv6前缀,再结合IPv6即插即用上风,自动完成用户终端IPv6地址的配置。部分用户终端采用双栈模式,为实现此类用户接进,双栈BRAS部署“SinglePPPforbothIPv4/IPv6”功能,即用户一次PPPoE拨号即可获得IPv4/IPv6两个地址,实现双栈用户的接进。由于世博官方网站基于IPv4平台建设,而且目前尽大多数Internet未实现IPv6化,世博园区网核心部署ZXR10T600,实施NAT64/DNS64方案,实现IPv4/IPv6互访,并且提供FTP-ALG、RTSP-ALG、SIP-ALG、ICMP-ALG、RTP/RTCP端口连续、页面强推等多种功能,保证IPv6用户无障碍访问IPv4资源。
      上海世博`会园区网采用双栈BRAS+NAT64方案,实现了双栈用户接进、IPv6/IPv4互访,保证了世博`会的顺利运行。由此可以看出,IPv6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中展现了它作为新技术的强大魅力,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会加速IPv6的应用发展。
      总结
      IPv6的出现是个机遇,安防企业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IPv6的上风来优化产品,完善产品功能、丰富产品应用是捉住这个机遇的关键。为了捉住IPv6技术出现的这个机遇,努力使自己的软硬件产品能够支持IPv6,不断的储配专业人才,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重心。这样才能使IPv6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与时俱进。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