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协作机器人如何在2024年为生产力提供支持
  •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www.cechina.cn
  •   过去一年,面对变换莫测的全球经济,制造企业经历了多元的挑战。步入2024年,提高生产率将成为制造业跨越周期的重要抓手。在加速制造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成为一种新型的解决方案,根据英国普华永道的最新发布的报告表明自动化技术有望在2030年前为全球经济贡献15万亿美元。然而,目前许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源大规模部署昂贵的工业机器人。
      在此情况下,协作机器人(cobots)应运而生。它们是一种轻型机械臂,可以自动执行对人力和技术兼需的重复性任务。协作机器人能够与制造商常用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兼容,与工人并肩工作,拥有众多优势,促进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员工安全作业、改善劳动条件和提升员工福利等。
      重构 2024 年生产线
      由于行业的性质,制造业工人经常面临所谓的乏味、肮脏、危险的工作。例如,码垛(将货物堆放、装载和固定在托盘上的过程),传统上这是一项需要员工重复执行且耗力的手工操作。长期如此,这可能会导致员工出现肌肉骨骼损伤以及精神疲劳等问题。就工厂产出而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随之变得更加普遍。
      协作机器人能够承担这些枯燥无味的任务,防止员工受伤,同时减少人为错误,提高生产质量。由于操作协作机器人所需的人力很少,这些自主的伙伴可以帮助缓解当前许多制造商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协作机器人使工人能够更加高效,集中精力于需要更多认知、灵活性和理性的更有价值的任务,从而进一步释放更多的商业价值。
      随着员工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工作满意度随之提高。这对于一个面临劳动力缺口的行业来说,对提高员工留存率大有裨益。曾经可能因为必须从事高风险和单调的工作而远离制造业的潜在员工,现在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使用现代协作技术的前景会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降低员工流失率,建立稳定的未来人才梯队,也能保证生产率不降反升。
      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面对愈发多元的消费者行为,协作机器人提供了适应制造商所处环境的灵活性,无论是需要扩大还是缩小生产,还是需要进军新市场,那些不能迅速适应的制造商可能会被抛在后头。因此,如果他们想要跟上竞争,自动化技术对制造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协作机器人不仅可以灵活地扩大生产规模,而且从码垛和机器维护到质量检查,协作机器人可以执行任何任务且无需休息。如果需要,协作机器人可以被编程并重新部署以执行多个任务,并能轻松切换。通过消除不同功能之间的潜在问题,协作机器人可以减少工厂停机时间,提高全面生产效率。
      由于减少了机器操作所需要的人力,因此延长了机器的操作班次。停机时间被降至最低,意味着建立全天候工厂的可能性。制造商可能会看到比以往更快地生产效率和交付产品,随着 2024 年的临近,生产率将得到巨大提升。
      挑战当前的观念误区
      尽管各种规模的制造商都可以广泛使用协作机器人,但这些现代自动化解决方案仍未得到重视。麦肯锡2023发布的《释放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工业潜力》研究显示, 实施自动化的最大障碍是资本成本和对技术的内部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事实证明,在成本问题上,协作机器人只需 12 个月即可实现投资回报 (ROI)。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协作机器人难以实施或使用。而优傲专门设计了友好的用户界面,这意味着员工不需要专业知识即可实现操作及交互。同时,优傲专为与协作机器人一起使用而设计的PolyScope软件,能够编程协作机器人来完成任务变得直观。另外,像UR20这类协作机器人,重量轻且占地面积小,也消除了关于工厂地面空间不足的问题。
      UR20协作机器人
      最后,人工智能和 Chat-GPT 等自动化工具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机器人可能很快接管人类工作的担忧。担心反弹的制造商可能会在开始部署协作自动化并从中获益方面犹豫不决。 但其实,协作机器人的设计目的是与人类一起工作,而不是取代人类。例如,在工厂车间使用协作机器人使员工能够与机器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像机器人一样工作。随着制造商在2024年寻求提高业务的稳定性,允许协作机器人加入工作人员,仍然可以促进巨大的生产效益。
      展望新的一年
      当制造商谨慎考虑2024年的预算时,自动化和协作机器人技术应该成为首要考虑因素。部署这些技术现在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如今犹豫是否投资的组织可能会失去来之不易的动力,被更有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赶超。
      制造业的未来已经来临,它属于那些愿意创新和自动化的人。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