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传感技术在车联网领域得到巨大应用
  • 发布时间:2012-05-08 www.cechina.cn
  •   车联网概念是物联网面向行业应用的概念实现。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体系,实现任何物体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车联网利用装载在车辆上电子标签RFID获取车辆的行驶属性和系统运行状态信息,通过GPS等全球定位技术获取车辆行驶位置等参数,通过3G等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通过RFID和传感器了解交通实时状况。
      车联网最底层是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整个车联网需要的基础设施;第二层是车联网的核心——智能互联车,和互联网相连;第三层是车联网服务,例如安全服务、紧急救援服务等。
      车联网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预计未来5年车联网产业的产值将有望超过1000亿元。而在国产乘用车中,目前已有超过30%的品牌配备不同性能的车联网系统。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将迎来车联网市场的高速发展期,汽车“后市场”即将迈向“车联网”时代。
      我国的车联网建设主要涉及汽车制造业和通信业,而这两个行业的主管部门通信发展司、装备工业司同属工信部。此外,RFID等电子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厂商、IT系统集成提供商、无线频率规划管理的部门以及负责物联网编码定制的标准化组织,也都由工信部主管或主导。因此,几乎车辆网建设的一切问题都能够在一个部委领导下协调解决,体制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通用中国首席执行官甘文维表示:“中国有潜力在全球领先应用车联网。上海乃至中国将成为未来个人汽车解决方案的最先尝试者,因为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在进行强有力的政策鼓励,中国更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也有强大的汽车产业研发能力。电气化、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目前都已经存在,但是,要实现未来交通的愿景,一方面需要汽车生产商和政府、城市规划者以及基础设施专家,共同创造适当的应用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信息化技术支持建立城市虚拟信息基础设施。”
      技术突破是关键
      车联网是用RFID技术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建一个由大量联网的RFID终端组成比互联网更庞大的物联网,因此RFID技术是实现车联网的基础技术。我国RFID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超高频RFID方面。
      比如中兴通讯基于RFID的车辆管理系统是以RFID电子标签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结合数据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发布技术等现代化科技的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该系统可以提供涉及公安、交通、环保、税务等部门的80多种服务,为车辆的信息化、交通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感技术需要根据不同物体的运行参数进行定制。如车需要油耗、刹车、发动机等运行参数,而桥梁需要压力、老化程度等系统参数。传感技术是实现车联网数据采集的关键技术。
      传感技术在车联网领域也得到了巨大应用,可以实现不停车收费,可以用于物流车辆管理等。近期公安部已经推出一种识别率在99.9%以上的专用电子标签,可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形成对车辆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唯一标识。宁波凯福莱开发的物联网疫苗冷藏车全部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利用这种物联网冷藏车和疫苗上的RFID标签,司机可以轻易地读取这批疫苗的情况,保障了疫苗的安全及可追溯性。此外,车内的传感器将会对整个疫苗的运输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包括车内温度、汽车行驶状况等;而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监控疫苗的状态。
      云计算技术,对采集获取的物体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提供各类综合服务。车联网系统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
      比如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福特推出了主打智能牌和云技术牌的全新概念车Evos,展示了车辆与驾驶者之间所进行的“个人云”信息实时交互。基于对驾驶者偏好和驾驶习惯的详细了解,Evos将个人信息和从云系统中所获取的其他数据整合起来,例如驾驶者的工作日程、当地交通或天气状况等,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能为驾驶者出行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定位技术,通过GSP、无线定位技术等提高当前车联网中物体的位置精度。通过定位精度的提高,将准确获取车辆行驶位置,提高实时路况精准度、交通事件定位精确度。
      比如美国福特公司通过全球定位卫星的信号来确定轿车的位置,并为驾驶员指示方向提供声音提示就是利用了这一技术。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