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正式落下帷幕,各种提案和建议都在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这里选编了一部分与中国制造相关的话题,大致可以看一下中国制造界的热点。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依然是热点
工业互联网已经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相关领导认为,工业互联网在过去三年发展当中,起步非常好,而下一步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打好基础。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代表指出,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9%,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6%。目前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已超过80%,数字经济的发展亟须进入“下半场”。要加速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重点产业培育,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数字经济“下半场”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已经应用到原材料、装备制造等37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而工业互联网为社会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开辟了新渠道,吸引了社会资本的高度关注,工业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达到万亿级规模,非上市融资活动年均超千亿元,因此需要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实现产业数字化重点领域精准扶持。
另外一份提案则面向中小企业。根据684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仅有不到10%的中小企业处于深度应用阶段,超过60%中小企业数字化设备连接率低于40%。一半的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低于40%,设备联网率则低于40%。这意味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基于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数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等。
海尔卡奥斯代表建议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建立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源联盟,并强调要重视发展工业基因和工业软件的短板。
中联重科则强调“用工业思维做工业互联网”,需要“专注、专业和专家”,以新技术叠加工业思维,要注重从具备工业底蕴的工业企业中培育优秀的工业互联网公司。中国铁建重工代表提到了推动工程机械行业区块链建设。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代表,提出建设工业互联网数据价格机制,研究论证工业数据成本计量和交易方法。
在纺织领域,江苏阳光集团提出要加大智能制造政策支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乡白鹭投资集团代表则认为传统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制造业承载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永远不会过时,只会“与时俱进”。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形成强化版的“中国制造”传统优势。滨州亚光家纺则建议加大支持纺织产业绿色生产、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标准化及产业链协同共建。
在航空领域,航空工业集团代表建议加快发展制造业“数.智”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
工业软件的关注度并不高。有代表提出来发展自主工业软件的数据标准建设,跨学科优化数据交换和存储格式;而来自联通的代表则提出了如何发展工业APP的建议。
科技攻关成为主旋律
科技创新,冲向高地。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在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提案中,至少有20多份重点谈到科技创新,打造科研与市场“中间人”。
显然,中国制造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节点,需要有更大的科技力量投入,而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华工科技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建议》,认为装备制造领域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在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90%的柔性显示屏加工装备仍然依靠进口。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包括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院。
三一重工代表则建议,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关键。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重点支持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发展,加大对配套服务产业,如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开发的培育扶植力度。同时,大力培养“工业数字化”跨学科人才。
许多科技短板行业被纷纷提及,芯片、集成电路的高强度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中星微创建人指出,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 ,但“卡脖子”和投融资瓶颈一直存在。而其它领域,也得到了很多关注,重大科研仪器是热点之一。目前我国从最普遍的光学显微镜到每台价格4000多万元的冷冻电镜,都面临着高端核心技术匮乏,依赖进口的局面。因此有代表建议提高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经费投入。
齐鲁制药代表则从行业应对的角度来考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三位,而高端仪器、设备、耗材等却是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因此建议要鼓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国产仪器替代,优先选择国产品牌。
全球Top10的医疗器械厂家,有7家来自美国,另外3家分别来自德国、荷兰和瑞士。这些企业的战略重点都指向了数字化转型。
而在中国,突破装备制造仍然是关键战役。从国药集团的建议来看,近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长足发展,在中低端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瓶颈,需要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重点需要突破高端影像装备、直线加速器、生化检验设备和高值耗材等。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也成为锐意创新的企业家关注的重点,武汉高德红外就呼吁严厉整治“科研成果泄露、外贸客户飞单、同行卧底泄窃密、离职员工泄密”等现象。
TCL代表提交了《关于加速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发展的建议》,认为十四五时期,将是中国企业在OLED产业的追赶时期。
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安踏集团代表提出了“国家级产业战略”以及“冰雪运动装备发展”等建议 。建立冰雪运动装备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2025年冰雪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万亿元的战略目标。而国家进步和产业升级,不仅要“产品走出去”,更要“品牌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
格力代表提出了两个建议,一个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国家标准和快速通道的问题。格力有1.5万名技术研发人员,都来自于国家高校毕业生,是在企业培养成长。没有海归派,也没有国际人才,但依然创造了很多国际性的技术,但最缺的就是标准,希望国家能够加快速度给新技术建立一个绿色通道。第二份建议,仍然跟标准有关。代表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有了中国自己的标准。但在很多政府项目采购过程当中,仍然需要提供一个国际认证,这是不合理的。中国可以有自己的制造业认证标准,甚至可以高于国际标准,而不必统一拿到国际上认证。因此需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国内市场推行中国标准、中国认证。
这个提议其实击中了中国制造的另外一个软肋。那就是标准、计量、认证其实都是紧密相连。这不是一两家制造商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单方面意愿。全球标准圈,是需要企业花大量时间研究与参与的,才能真正推动一个国家技术标准的国际化。这一点,日本企业的参与意识比较强,他们深刻意识到国际标准的长期效应,因此国际标准会议上,基本都是总工级人物参加。标准圈,也是一个制造业市场竞争之外的顶级外交圈。
对此,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这其中,已经将标准与质量紧密相关。华能代表的建议中,就回应了这一点,那就是“加快建设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第三方认证体系,用好这张国际贸易‘通行证’,让中国制造‘走出去’”。目前国际最著名的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主席,就是由中国人担任,还有此前国际标准ISO主席。头部位置站住了,下面的各种标准委员会机构的活跃度也很重要,需要珍惜这样的窗口机会。而标准永远是制造业水平的量尺,制造变强,才能在标准领域有足够的发言权。
汽车行业的芯痛
汽车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化,因此提案也很多,涉及到多个方面。吉利汽车集团李书福围绕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出了两项建议,分别是《行业标准适应电动汽车铁路运输》及《货车电动化法规障碍》。江淮汽车也提出了汽车产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系统研究和引入碳交易的工作。宁德时代建议将电化学储能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
而汽车产业链尤其是电子产业,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上汽集团代表认为要提高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增强国内汽车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一步由主机厂和系统供应商共同推动,帮助芯片企业首先解决技术门槛较低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问题,提升其车规级国产化体系能力;第二步主要由芯片供应商推动,形成芯片供应商内生动力机制,解决技术门槛高的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问题。长安汽车也有同样提议,《关于推动国产芯片产业化,维护汽车供应链安全的建议》指出,中国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地位较低。美国是芯片技术和产品的主导者,中国则是芯片的消费者。但目前国外厂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2020年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占了90%以上的汽车芯片市场份额。反观国内,汽车主芯片公司虽然经过几年的大力投入发展,获得部分主机厂认可,但市场份额仍低于5%。
广汽集团、奇瑞汽车都有类似提案,加大对汽车电子产业链的精准扶持,明确车载芯片国产化率发展目标。
互联网界的相关提案
腾讯一向是两会的提案积极分子,这次带来6份建议。跟工业最相关的是碳中和,建议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而今年1月,腾讯也正式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腾讯的提案,向来都是跟政府工作报告有着非常高的呼应性。腾讯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汽车是互联网的宠儿。百度提出来《加快自动驾驶商用和智能交通普及,实现碳达峰目标》;网易也参与其中,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国家标准建立”相关提案中,建议出台动力电池的国家强制标准,并且将换电站作为新基建重点。而360集团则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就像是一台四个轮子上的“大手机”,迫切需要网络碰撞测试。
联想集团看上去最关心的就是加强计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还给出了计算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这其中,看上去小米更像是非常认真地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小米代表表示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建议组建创新联合体,夯实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部件的基础研发能力,并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制造业,硬支撑
工信部领导在两会期间谈到制造业的时候,中国制造业比重在2015年达到GDP的32.5%以后,在GDP占比中逐渐下降。但这个数据有一个大背景,就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提升。下一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产业链做完整,要实现强链、补链行动,把弱项和短板补齐,使得制造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支撑,都不能掉链子。而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两会提案,从各角度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认识。十四五已经开局,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中国制造在全球版图中走向中高端价值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