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将给我们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之大已经毋庸置疑。国内首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已经足够令人兴奋,更不用说战略中对有序开放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明确提法,从技术驱动到市场、技术、应用、资本多方驱动的发展新思路,这些都将充分引爆产业界的激情,有力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正如泛长三角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启动一样,我国智能交通也将走上“不停车”的高速路,而且也能享受产业化的“收费”红利。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这个系统,在灾害天气来临时,管理人员也可对道路、车辆的行踪掌握得一清二楚。与智能交通有关的系统包括交通信息与监控、运营车辆管理、电子警察、高速公路自动收费、智能视频流量统计、交通设备自动导航、停车自动管理等系统。
如果有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广泛应用,7·21特大暴雨袭击下的京城会不会更加从容?我国智能交通研究和应用的加快。交通运输部提前透露了有望于本月出台的《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的有关内容,明确将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运营管理和电子支付领域实现产业突破,争取2020年相关产值超过千亿元。作为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这无疑将给智能交通社会、经济双重价值的全面提升注入强劲的推动力。
社会价值:安全、环保、高效的出行方式
从概念的提出到战略的出台,我们在不断完善对智能交通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对智能交通的期待。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两亿辆,交通出行压力将越来越大。而智能交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镇化和汽车普及加快带来的城市交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问题,而是涵盖车辆监控、道路监控、运营管理、旅行信息等各个系统在内的面向交通运输的信息服务大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这一系列的社会价值,将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得到体现。
远的不说,针对此次北京遭受的7·21特大暴雨灾害,就有专家提出,如果智能交通系统得到应用,车辆控制系统就可以准确地判断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遇紧急情况,车载电脑能及时发出警报或自动刹车避让,并根据路况自己调节行车速度,在严重积水路段,车辆可以自动驾驶,避免事故的发生;交通信息与监控系统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的通信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可通过车载电脑、调度管理中心计算机与全球定位系统卫星联网,实现驾驶员与调度管理中心之间的双向通信,指挥中心可以迅速了解车辆的位置,这样被困在大雨中的你也许就可以及时被救出。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研发中心近日还宣布,该机构正在研发的物联网技术,可在车内装载RFID射频芯片、传感器以及GPS模块,将车辆、汽车厂商及4S店、公安部门连接到一个信息平台上,RFID射频芯片相当于汽车的电子身份证,包含车主、车型等信息,传感器可感应车内温度、水位等,GPS模块则可帮助定位,车主还可将自己的手机,通过蓝牙等方式与传感器联通。如果汽车出现淹水现象,车门、车窗都自动关闭时,传感器自动感应后,会将危险信息传达到车主的手机上,车主则可将信息传到信息平台。信息到达平台后,会被汽车厂商、4S店、公安部门等看到,救援人员会根据车上的GPS模块找到汽车的具体位置。如果汽车被淹在水里,救援人员只要拿着RFID接收器,对着汽车扫描,就可确定车辆的具体位置并实施救援。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赵冲久司长透露,从8月2日起,浙江省并入长三角高速公路ETC系统,泛长三角区域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联网试运行,安装ETC的车辆可在长三角及周边省份高速公路的专用车道自由通行,这是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作为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笑京透露,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已经在除新疆、西藏、吉林、宁夏、广西、海南之外的所有省份覆盖。据介绍,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可以解决收费站堵车问题,促进节能减排,ETC通道的通行率在一般情况下是人工收费通道的4~5倍,人工通道每小时能通过150~200辆车,而ETC通道可通过900辆左右,平均每辆车通过收费站的时间节省32秒。据科学测算,使用不停车收费相对于人工单车可以节约通行时间32秒/次,节约油耗0.03升,如果换算成行驶一万次,共节省燃油293升,减少碳排放量0.638吨。2011年,浙江省8万ETC用户共实现不停车收费900万车次,日均2.4万辆次,累计减少碳排放585吨,节省燃油消耗约27万升。另外,长三角区域实行联网不停车收费也顺应了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需要。
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放催生千亿级产业
城市道路资源的不可扩展以及车辆越来越多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如果遇到了灾害天气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交通信息服务不可避免地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成为智能交通实现产业化的重点方向。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洪晓枫在7月31日的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上透露,《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已经提交至部长办公会,按照工作计划,该发展战略有望于今年8月印发,这将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该战略在鼓励产业发展方面,明确将创新模式,着力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积极营造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与电信运营、广播电视、金融、气象等行业或部门的合作,支持和引导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的大企业以及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运营管理和电子支付领域实现产业突破。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信息化管理处处长邹力表示,尽管智能交通在产业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不高,且规模化应用不足。而相比技术上的差距,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更为滞后。王笑京介绍,目前智能交通应用相对成熟的是在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和车载导航方面,在其他方面,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大多数还在试用阶段。为此,该战略提出智能交通要在公路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行监管、集装箱运输、公交车辆、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监管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要达到这一目标,洪晓枫表示,将开放一部分地理信息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内容加工和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增强多层次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要加快研究建立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有分析指出,这将掀起企业参与智能交通的热情。
产业化突破的重点将在信息服务、交通电子支付等方面。信息服务包括交通的运营管理、海量数据的手机存储处理、交通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交通电子支付则包括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停车场的收费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支付等方面。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家,政策将直接驱动市场对视频、安防、监控、收费等设备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领域的投入将达1820亿元。而据中国交通技术网统计,2011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项目数量达195项,比上年增长129%;千万级项目市场规模合计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0%。
在开放信息资源、明确投资力度的促动下,智能交通产业化进程将显著加快。据交通运输部交通信息中心透露,该中心开发推广的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综合监督服务系统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目前已有150.9万辆“两客一危”车辆入网,覆盖31个省区市,下一步还将向出租车推广,发展态势非常好。这还仅仅是针对营运车辆的信息服务,如果推广到整个市场,规模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