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物联网所创造出来的云端应用
  • 发布时间:2012-04-29 www.cechina.cn
  •   当物联网手机普及至一般大众,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人用户均可轻易实现商品溯源、防伪认证,那么物联网所创造出来的云端应用,将有无限大的价值。
      物联网手机上网的新发明及新应用
      台湾目前已有晶彩科技的关系企业晶隼科技推出可内置手机超低价UHF RFID读取器模块。未来3G/4G手机都可以成为物联网手机,个人用户也能轻易读取商品履历信息并且上网与生产商的数据库进行核对,达到商品溯源及防伪的目的。此新技术解决了过去商品由仓库出去到消费者手上RFID储存的追溯信息无法被读取的问题,将普及RFID物流及防伪的应用。
      物联网的发展在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应用主要分成两大领域,分别是:高频13.56Mhz的应用(票卡及小额支付),以及超高频900Mhz的应用(物流以及防伪)。
      高频13.56Mhz的应用
      目前日常生活环境中已普遍存在RFID的相关应用,例如公司的门禁卡、票卡、金融卡VISA WAVE等。美国苹果公司也主导的NFC联盟就是使用此频段,将13.56Mhz的读写器及标签置入手机中,未来每个人手上的手机就能取代票卡,让手机成为小额支付工具。此类应用要求是非常高的数据保密、安全性及与银行的合作关係,而此频段主要是非常近的距离,读写器与标签一对一的应用。
      超高频900Mhz的应用
      相对于支付系统,另外一种RFID的应用对一般大众来说就比较陌生,那就是物流以及防伪系统。在制造的过程中,对ID的读取就需要快速准确、一对多,以及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对于防伪应用,不可复制则是重要议题。
      RFID应用在物流系统,对于供应链管理,生产履历记录,提升仓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及产品防伪上都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国道ETC也是利用超高频的特性,采取此频段的设计应用。在超高频段 900Mhz,一个读写器一次可以读或写数百个电子标签,大幅提升读写效率;另外电子标签的制造成本在这几年的改良中不断下降,因此目前已经有一些奢侈品品牌的皮包,以及高端成衣采用RFID标签来做防伪以及生产履历;欧洲、日本也有一些高级农产品采用电子标签提升生产履历管理以及仓储物流效率。
      物流及彷伪发展困境
      虽然目前超高频标签的成本已大幅下降,适合工厂将标签贴在商品上;但是一个动辄5000美金的读写器并不是一般商家或是个人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所以目前除了工厂、仓库以及大型商家之外,一般人都无法读取电子标签。也就是说贴有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的商品一旦离开产线或仓库,就不太有机会再被读取了,这样的情况大大阻碍了物流以及防伪的应用。
      物联网手机将创造个人及小企业对于RFID电子标签的广泛使用
      过去高价读写器让RFID物流以及防伪的发展局限在大型企业,仅仅用来满足量产的需求;但是今天物联网手机的出现,将建立起所有人对电子标签的依赖。
      试想未来小型商家、农户都可以自行购买少量的RFID电子标签,用自己的物联网手机把商家、产地、生产日期等信息写入标签,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识,贴在自己生产的商品上贩卖;消费者也能清楚的凭借物联网手机读取自己买到的商品资料,确认生产履历,产地,品牌。而且电子标签相较于传统的标签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做到只能使用一次,撕下重贴即失效的防伪功能。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
      烟、酒及运动品牌等商品采用了RFID做商品溯源及防伪,消费者用手机读取标签的信息,同时必须运用手机上网到生产厂商的数据库核对信息,于是就有了云端的数据流;只是有的云端服务器是个别企业的,有的云端服务器是某个产业联盟的。

    但是针对个人及小型企业等无能力搭建云计算环境的人员,将可以选择租用其他企业所架构的一个大型的云端服务器,为这些个人及小企业建设一个他们专属的小云端平台,如此一来个人及小企业也能像大企业一样,有自己的专属商品溯源及防伪系统。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