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二维码技术焕发新生命
  • 发布时间:2012-11-30 www.cechina.cn
  •   伴随着近年智能机的普及和手机硬件的升级,诞生于20世纪后半段的二维码在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在今年以惊人的力量爆发。2012年,借助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之势,各种与二维码相关的应用大放异彩,互联网巨头竞相涉足,业界对于如何借力二维码挖掘新商机充满了期待。不过,伴随二维码的成长,还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目前在二维码行业,尚未出现成熟的商业模式或成规模的商业应用,参与者们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个行业里,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维码技术焕发新生命
      2012年,二维码迎来第二春。这个不新鲜的玩意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咸鱼翻身”,尽管它已经诞生了近20年。
      1970年,美国公司Iterface Mechanisms将二维码应用于制造业,而在其引入中国的早期,这项应用可谓不温不火,几乎“胎死腹中”。如今,二维码却在日常生活中遍地开花,海报、票证、名片……这种黑白相间的小图案无处不在。它出现在各类商品的外包装盒上,出现在机票、火车票等各种票据上,出现在餐馆、咖啡店等各种消费场所,出现在电视屏幕和户外广告牌上等等。
      也许没有人意料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方块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支付宝产品经理印浩奇认为,在二维码刚进入中国时,扫描二维码需要专门的设备,大概要一千多元。而随着手机摄像头与手机性能的提高,及微博等互动平台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随时“扫码”的能力,“加上各大IT公司有意将线上资源整合到线下去,这几个因素一起决定了未来二维码应用的爆发。”
      二维码大潮来袭,引来移动互联网市场一片喧嚣。9月11日,马化腾在互联网大会上以一句“二维码是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宣告了腾讯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9月24日,新浪微博也宣布正式上线二维码功能。此外,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新浪在内的众多IT巨头已开始推出相关应用,抢占二维码入口资源。未来,二维码或成互联网企业的下一个战场。
      二维码应用丰富多样
      业界对于如何借力二维码挖掘新商机充满了期待。业内甚至预测,二维码在三年内将会撬动千亿级的市场。当下二维码的应用可分为4类。
      第一,社交类,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目前新浪微博二维码主要支持3项功能:打开个人资料页快捷互粉、打开指定网页,以及直接打开已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发布框。微信则利用二维码增强社交功能。据腾讯电商控股公司生活服务电商部总经理戴志康介绍,微信将通过二维码识别,在商家和用户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熟人”形式的SNS,进而指导O2O业务。
      第二,二维码服务提供类,比如二维码营销、为客户提供从票证检验到物品信息二维码化的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今年年初,全国铁路实行了实名制购票,二维码在乘客信息认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二维码购物类。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只要用智能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追溯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产品有关信息及企业信息,并可及时反馈虚假错误信息。此外,支付宝还为出租车收费量身定制了司机收款专用二维码,乘客只需要用手机客户端拍下二维码,即可输入金额完成支付宝付款。
      第四,纯工具类。扫码工具在二维码业务链条中不可缺少,却也是最具替代性的产品,在工具层面就止步不前的公司几乎毫无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尚未明朗
      二维码蓬勃发展背后的趋势是整个世界的互联网化。二维码的未来,绝对是光鲜亮丽的未来,二维码和手机的结合,无疑是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毫无疑问,以国内二维码市场的成熟度,它尚处起步阶段。如同国内绝大多数APP公司一样,商业模式匮乏也是扫码行业的困境之一。
      受到中国互联网环境的影响,我国用户的付费意愿并不强,多习惯于使用免费的东西。特别是在扫码行业,靠软件收费是件不现实的事情。“在日本,二维码软件已经事先内置在手机里了。但是在中国,如果我想把软件内置在手机里,我得付钱给手机厂商和运营商。”灵动快拍创始人王鹏飞说。
      除了商业模式还未见明朗,二维码的安全应用也遭受挑战。日前,移动安全服务厂商网秦公司发布了第三季度手机安全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手机病毒感染量超上半年总和,其中二维码感染突然流行。据业内人士介绍,用户扫码后点击网址链接、下载App等都可能中毒。一些网站可能有流氓插件,App可能是吸费木马病毒伪装。
      二维码会不会消亡?从技术角度来看,二维码将被取代,难以取代的则是围绕“信息流动加速器”所形成的服务模式。未来,我们将拥有很多的信息以及更多的信息,我们将要求便捷以及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以促进信息顺畅、效率地流动。二维码扮演的正是“信息流动加速器”的角色,但由于它自身的缺陷,未来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