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美国查尔斯顿县RFID垃圾回收车案例
  • 发布时间:2012-03-16 www.cechina.cn
  •   美国查尔斯顿县将Sonrai Systems公司研发的超高频 RFID系统安装在居民用的单流垃圾回收车和大型回收卡车上,以测量全县垃圾回收处理的增长量。
      查尔斯顿县将所有可回收品放入一个垃圾车内,而不是分在两个小的垃圾车里。该县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测量计划的改变所带来的垃圾回收的增量。 同时,也用来定位那些没有加入垃圾回收计划的人群,通过发放教育材料来宣传这一活动,提高居民参加的积极性。
      从今年1月开始,每辆垃圾回收卡车上都安装无源超高频RFID读写器,同时在居民用的单流回收车上粘贴RFID标签。当清空单流回收车中的垃圾时,标签数据被读取,这样一来,全县参加该计划和没有加入活动的居民数一目了然。
      此外,该系统还用于追踪该县垃圾回收车实时活动。垃圾管理计划管理部、县和自治区市都能从降低的垃圾废弃率和提高的垃圾回收率中受益。例如,RFID技术提供商Sonrai Systems公司的业务发展副总裁Tony Romano说:每吨垃圾的处理成本在20美元到200美元之间,而几乎没有回收成本,甚至可能会带来额外收入。
      鼓励居民参与回收计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很难确定没有参加计划的人群,这样就无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回收教育。虽然垃圾管理公司能够测量垃圾的回收量,但是对于参与的人数和具体的家庭信息却无从得知。因此,回收系统都是根据假设的信息进行安排的,其中包括卡车的调度和信息的邮寄。
      2011年初,凯斯勒顾问公司提出了一个试点方案:使用Sonrai Systems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采用RFID技术提高垃圾回收处理的透明度。全县对五处居民区大约5,000家居民进行调查,给每家提供一辆垃圾小推车,将Intermec的Gen 2 UHF RFID标签嵌入垃圾车的手柄中。
      每个标签都存储一个唯一的编码,这个编码与小推车上的条形码(存储在公司的数据库中,由Sonrai软件提供)相对应,公司的管理部门可以访问这些数据。垃圾回收小车分配到居民手中的同时,他们的居住地址会被收录到系统中,并与小推车的标签编码和条形码相对应。
      三辆垃圾回收卡车配备了易迈腾(Intermec) CV30平板电脑,与Intermec IV7读写器相连接。该读写器的天线分为两部分,分别安装在起重臂和料斗中。
      垃圾回收卡车抓起小推车将垃圾其中的垃圾清空,这时起重臂上的读写器读取小推车上的标签号,通过GPRS蜂窝连接将该信息转发到web服务器,将标签编码与小推车所属的地址相关联,并存储小推车已清空的记录。小推车是否被清空,是通过料斗中的天线感知的。
      此外,司机可以安装在车内CV30平板电脑上得到清理过程的出错信息。例如,垃圾清理车出现故障会有提示信息,垃圾卡住时,就需要员工手动清理。
      该项目从为期六个月的试验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过去6个月垃圾的回收量增加约117%,居民的参与人数已从35%增加到70%,同时还得到没有参与该活动的居民信息。发放的教育材料除了用来鼓励居民加入到垃圾回收活动,其中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通常情况下,垃圾管理调度员工直到中午才能察觉到垃圾车调度问题的出现,而这个时间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未免晚了一些。例如,如果某辆垃圾卡车的行进速度赶不上计划,例如下午三点时,派遣其他的卡车协助工作也为时已晚。该系统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这类问题的出现。垃圾管理员通过观察已经清空的居民用小推车的数量和所处的位置,判定是否落后于计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查尔斯顿县于去年底全面部署了该解决方案,到2012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0000户。按照这个进度,RFID系统覆盖整个县的垃圾回收中心将为时不远。新系统的实施需要分阶段进行,各个回收中心有必要进行改造以适应系统的基础设施要求。该县最终将配备12~15辆安装有RFID阅读器的垃圾回收卡车,当然垃圾车的数量还会增加以适应日益增长回收量。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