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浅析二维码的利与弊
  • 发布时间:2012-08-09 www.cechina.cn
  •   方便强大的二维码来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观察到,现在在身边二维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管是广告牌上,还是商品包装上,抑或是互联网网页上,二维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二维码的含义:
      “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

      浅析二维码的利与弊
      二维码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这项应用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呢?下面我们就大家来聊聊二维码带给我们的利与弊。
      二维码五大优势
      二维码与之前我们见到的条形码相比从外型上看更加复杂,但其中包含的内容也更多,所以它也表现出一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就是二维码包含更多的信息量。二维码采用了高密度编码,小小的图形中可以容纳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的几十倍。如此大的信息量能够让我们把更多种样式的内容转换成二维码,通过扫描,传播更大信息量。
      这张二维码内包含了《再别康桥》
      第二,编码范围广。二维码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用条码表示出来;可以表示多种语言文字;可表示图像数据。
      第三,二维码译码准确。我们知道二维码只是一个图形,想要获取图形中的内容就需要对图形进行译码。二维码的译码误码率为千万分之一,而普通条形码的译码误码率的百分之二要低很多。
      第四,能够引入加密措施。和条形码相比,二维码的保密性更好。通过在二维码中引入加密措施,更好的保护译码内容不被他人获得。
      第五,成本低,易制作。二维码有用非常多的内容,但其成本并不高,并且能够长久使用。
      事物总有他的两面性,上面我们讲了二维码的五方面的优势,当然二维码也会有自己的劣势,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二维码的劣势和不足。
      美中不足 谈二维码的劣势
      二维码正在逐渐被大家所认可,但其实二维码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
      首先二维码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通过二维码能够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现在火车票上都已经有了可以储存个人信息的二维码,而在不久前,就发生过因为车票随意丢弃,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获取乘客信息进行非法活动的新闻。
      火车票上的二维码内有个人信息
      二维码具有良好的加密性,所以对于有个人信息或者重要信息的二维码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加密措施,以保证二维码内信息的安全。
      第二,识别二维码的设备还不够丰富。二维码内存储了大量信息,想要获取这些内容,我们必须使用相关的解码设备。目前的解码设备包括手持式和固定式的扫码器,和我们手中带有摄像头的手机。
      译码解码设备
      手持好固定式扫码器大多唉一些公共机关以及商业机构中使用。带有摄像头的手机据目前了解,基本都只能在智能手机上安装相应软件才能进行二维码解码和编码,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当下,二维码解码设备种类还有待完善。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二维码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改变。借助二维码的优点和特性,可以广泛实用在票证、优惠券上。通过扫码我们可以直接访问网址,进行相关内容查看和相关内容下载。此外,除了纸质上可以印刷二维码外,我们还可以把他放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上,只要通过扫码设备就可以完成对二维码内容的译码。
      目前在电子票务、优惠券、会员系统等方面都已经使用了二维码,相信在未来,二维码会有更大的使用空间。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