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林雪萍 | 中国制造 穿越周期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22-04-12 来源:知识自动化
  •   周期往复,寻找穿越
      疫情反复,迫切需要保障的既有民生物资,也有工业生产的供应链。疫情脉冲之下,供应链的稳健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的经济能量。
      俄乌局势则可能是另外一个更长期的变量,它后续的“余震”还在酝酿之中,暂时既无法评估也无人知晓。唯有能够确定的,就是即将到来的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这些都让一直波动不休的经济周期,更加扑朔迷离。与此同时,一种以技术变革所带动的产业周期,也在开始出现新的浪头。一如特斯拉、蔚小理等电动车带来的造车新势力,或者是双碳目标所带来的绿色能源,或者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数据淘金,都需要久经沙场的老将们,抖擞精神进行应对。激烈厮杀的战场上,出现了陌生的面孔。
      经济周期充满了波动性,而产业周期则充满了破坏性。双重叠加的周期,让中国企业家所要迈步向前的路,到处插满了不确定性的小旗子。
      在这些信心难免动摇的动荡之下,增量收入成为艰难时局的亮点。但仍有一些中国制造企业交出了不错的答卷。2021年,京东方、比亚迪和TCL收入都是大幅度增长,闯入2000亿元俱乐部。美的集团在三个季度收入超过2600亿,年度将轻松破关3000亿。潍柴集团也继续保持增长,销售额在5000亿元以上,并且将2030年目标定为万亿。联想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整个财年的营收有望超过4500亿人民币,相比两年前的3531亿增加了27%。而在最新的财年誓师大会上,“架设云梯、穿越周期”也被明确提出。这些增量收入俱乐部,在后疫情时代的迷雾之下,是否准备好了再次穿越周期:在“扩张、触顶、下滑、触底”的周期中,完成螺旋式的上升。
      全球化:均衡器
      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或许开启了一个危险的极限外交时代。除了断交,其他措施都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外交手段可能斡旋的空间,被压缩得像保鲜膜一样稀薄。我们更是看到,欧美与俄罗斯的供应链之间进行了一种撕裂式的硬分离,凸显了全球化的危险性。
      全球制造的风险以各种等级进行释放,除了极端情形,更常见的则是通过压缩供应链的流动性,在更小的区域流动,形成区域性制造,这两年尤其常见。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工业国家都在强调如何把供应链搬到本国,强化本地制造。与此同时还加大制裁和限制措施,给后面的追赶者施放更多冷箭。而相对价值链较低的东南亚国家,也在试图从原材料开始进行更多的装配制造和深度加工,拓展本地全面工业化的步伐。实际上,他们正是希望从中国占据优势的制造业领域,分得一杯羹。
      不可否认,东南亚国家这几年在制造快速崛起,形成不可忽视的制造新势力。越南自不必说,跟墨西哥一样,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的邻居,充分享受着美中贸易战之下的当地制造红利。而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印尼,也在考虑如何把锅盖子按得再紧一些,肉和汤都要留在锅里。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也是锂电池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优质镍土矿的大户。印尼政府,正在考虑所有的原材料都不出口——所有的大宗商品。如果其他国家想利用这些资源加工,那就必须到印尼来投资,在本地设厂。韩国LG集团则签订了一份上百亿美元的电池投资协议,其中规定用于镍矿中至少有70%必须在印尼进行加工。印尼既有的工业基础设施能否消化这些原材料,是一个问号。
      俄乌冲突之后,一些公司如3D设计软件美国欧特克,迅速采用了直接跟俄罗斯切断关系的硬切割方式,就像是将输液管突然拔离。但俄罗斯对于欧特克而言,并非关键市场。这种鲁莽的“拔管”动作,与其说是见证了凶险,不如说让人意识到二者之间的浮草而脆弱的依赖。而中国制造,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在全球建立广泛的盘根错节的制造基地,使得相互顾忌。胸有大海破浪,更知江湖行舟。企业家需要在全球格局下,下出一盘大棋。
      一些卓有见识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一点。TCL旗下的华星光电这两天宣布,印度华星生产的面板,已经通过认证开始正式供货三星。而未来,将大力推进在印度的生产本土化,扶植印度本土供应链。这一行动,被一些人反击认为不能壮大印度工业。殊不知,全球化的供应链是互相粘连,三星、LG已经退出液晶面板,它们依赖于中国华星和京东方。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泥水关系,会形成对中国制造最有利的根系相连而固化联系的作用。将来谁想摆脱谁,都不容易。3月底美国通过的芯片振兴法案,要提供450亿美元围绕美国、日本、韩国等建立Chip4芯片联盟,就是要封堵中国。而韩国,则警惕地表现出淡漠。
      这就是全球化的均衡器效应。
      战火四处点燃,到处都有角斗。在印度尼西亚这个全球第四人口大国,日系车占比超过95%。而上汽通用五菱则通过在印尼建立制造工厂,正面向日系车发起挑战。五菱的本土化制造,也是一种“扎硬寨、打呆仗”的做法,带领中国的供应商在日本铃木印尼工厂的对面,建立汽车园区,同时开设了128家经销门店。而在印尼电动车的标准体系上,印尼政府正在邀请五菱为主,参与电动车的标准制定。这是日本车系的禁脔,多少年来这些权力都把控在日本势力范围内。而现在,捅破天的机会来了。这些努力,得到了印尼总统和内阁官员一致的好评,他们纷纷到上通五菱的展台去拍照,这些部长们也四处为五菱代言。
      本土制造,是最好的外交。
      而在过去的一年,上汽通用五菱,已经在印尼取得了3%的市场占有率,这都是虎口拔牙的战绩。这是中国在全球化的市场中,通过彪悍的韧劲,撕咬出来的。而作为很早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公司,联想集团七成营收是在海外获取,而生产制造则90%都扎根在中国。
      当前的全球化,已经是大国较量加上小国博弈所撼动的地壳运动。全球化的思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加入WTO进入成熟期;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又在缓慢走向新的形态。全球供应链大的嬗变,已经开启。有志于穿越周期的企业家,应该来到炮声最密集的阵地。越是寒流汹涌,越要坚定信心走全球化道路。全球化是抵御国际化寒流的唯一法门。
      供应链共同体:稳定器
      中国制造体量巨大,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30%左右,这给中国制造的韧性,给力图穿越周期的企业家带来了一个周密的保护伞。庞大而周全的制造体系,使得中国制造供应链并非是一个链条,而是呈现辐射形的网状分布。上下游线性关系,已经被复杂的网状连接所取代。活跃的产业生态网络,呈现出一种类似生命体的有机结构。
      正是这种生生不息、互联关联、利益共生,产生了稳定器的作用。
      当下,中国已经超越了“超级工厂”,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超级节点”。但是,这些没有感知的供应“链”,它们在哪里?
      答案是,它们就像海底深网,早已在海底撑开。很深,但不可见。只有借助龙头的视角,才能找见它们。
      龙头企业,让这些交织融合的有机体,清晰可见。麦肯锡发布的一个报告,将主流电脑供应商的供应链进行了对比,发现联想集团供应链的联系层次要比戴尔的深很多。戴尔用得更多都是自己的生力军,独有的供应商;而前者则更多地采用共性企业,带动了6000多家公司参与了共创。它在合肥的制造基地联宝科技,自安徽工厂落地以来,吸引70余家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于此。这对于生态的维护,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一个惊人的生态群落,在这个网络节点上进进出出。

    图 戴尔和联想的供应链比较(来源:麦肯锡)

      这样的供应链生态,意味着什么?一台电脑和它的供应链,有什么意义?
      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全球分工的含义。斯密亚当的比较优势和专业分工论,可以简单看成是分工是基础,交易是目的,而资本家则是通过交易获益。积累社会财富的多少,让位于资本增值的多少。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很早就主张“实业兴国”,他认为以交易为基础的工业发展道路,是忽略了“生产力”的根本作用。“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德国人一直笃信李斯特的理论,百余年不变。“生产能力,不仅是已有的获得保障,而且是已经消失的获得补偿”,李斯特的声音回响到如今。因此,可以看到德国制造业的GDP占比多年一直在20%左右,这在发达国家是非常突出的比例。
      不妨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电脑制造能力,比电脑本身更重要。
      即将到来的车载计算、混合云、智慧城市、智能服务,或者中国刚刚宣布的“东数西算”计划,背后都是计算的支撑,而这些都是离不开这种制造能力的保障。
      这种能力是靠着体系的保障。企业之稳,稳在中国根基,稳在自有制造。在全球三大电脑制造商,惠普和戴尔都是贴牌生产,而联想集团是唯一坚持拥有自主工厂基地的厂商,且绝大部分都在中国本土制造。它在安徽合肥的联宝工厂,每1秒钟,就会下线一台电脑。而全球每八台电脑,就有一台来自合肥。这让其成为合肥市第一家超过1000亿产值的企业。同样,它在武汉工厂所生产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出口创汇源泉,单厂出口产值相当于武汉1/4和湖北省的1/8。联想集团之于武汉,就像富士康之于郑州,一个制造大厂撑起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省份的外贸出口。立足于本土根基,但触角遍布全球。
      这些代表着中国芸芸众生民生大计的数字,既无法体现在财报收入之上,也无法体现在它的产品形态之中。区域经济与龙头企业,相得益彰。只有下潜到民生视角,才会理解一个龙头企业的制造能力的含义。也正是这些供应链的深海网络,和那些深不可见的连接,让这些龙头企业,不仅仅自己穿越周期,也带动上游大小企业,一起涌动向前。
      供应链的韧性,是穿越周期的稳定器。无数这样的供应链深网,也成为一个国家抵御风浪的沉锚,让基盘保持稳定。
      数字化:加速器
      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一个行业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以维持生命体,不会断然消失。就像是老树发新芽一样,不断在母体上长出新的生命。即使新兴产业,也并非从空而降。纺织是不是传统制造行业?而美国先进制造正在考虑把电子、芯片做到衣服里。这意味着,一件电子服装既能发电又能通讯还能计算,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数字化中心。而摩托罗拉正在美国开发的5G项链,数字化附身,一件普通的珠宝拥有了神奇的通讯力量。而全球动力电池大王宁德时代,在去年年底也注册32亿元成立了工业软件公司。这背后的逻辑是,汽车的价值正在大踏步地从钢铁转向电子与软件,一辆特斯拉汽车的代码数量超过2亿行。这不由让人想起最早在中国进行数字化普及的麻省理工实验室的尼葛洛庞帝教授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一书,还有他一直口中念念有词的“Move bits, not atoms”(多移动比特,少搬移原子)。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而现在,比特与原子,终于更加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了,没了边界。
      一个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这是高质量发展所绕不开的命题。而数字化转型,则给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答案:它既为自己深耕土地好打粮食,也突破既有边界发现新疆土。
      联想集团正在将一种数据即服务DaaS的服务,提升为全栈式的数字化办公空间解决方案,从而为疫情之后迅速崛起的居家办公和工厂远程运维提供全新的服务模式。这种思路首先来源于疫情期间应对武汉封城的对策。在2020年二月份疫情还是未知的洪水猛兽之际,借助于扎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快速复工。“4月实现100%满产”,这是当时《彭博商业周刊》英文版五月刊的封面报道,以这个故事来讲述“武汉重生”。重生是需要全新筋骨的,这种筋骨支撑了新制造体系的运转。很快,它也变成了其他企业乐见、乐用的解决方案,进而变成了可对外实施的服务。
      这是一个边界重构的实践,联想集团将其定义为“内生外化”。简单说就是自留地里种出来的菜,我可以吃你也可以吃。“内生”是利用自研的产品去推动公司的战略转型;而“外化”则是将内生过程中经验证的解决方案推向市场,带给相似需求的客户。自己先用,豁然开朗;对外赋能,日朗景明。
      当下很多制造大厂,为了提高自身的智能制造水平,都采用了数字化转型方案,而大量都是可以对外复制的,变成一种企业对外服务的方案。源于自家工厂的视觉检测方案,TCL旗下的数字化公司格创东智,正在为很多3C工厂实现自动化的质量图像检测,从而代替检验员靠眼睛确定缺陷的繁重岗位。同样,这种衣服里子外穿的尝试,也让联想集团本来为自己开发的混合云解决方案,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带来了更多的额外价值。意味深长的是,它将潜在市场的容量,一下子从20亿美元扩展到了300亿美元。
      边界被打开了。数字化,就像是一个开瓶器,它释放了一种被锁住了的力量。依靠全新的IT理念,重新形成数字化技术技能,这是穿越周期的关键一步。
      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里有一种“复盘文化”,偏重总结。复盘,经常是一种经验性、松散性的回顾与总结。现在,它的质量部门,将这种复盘文化,带入到一套数字化流程体系之中。这让质量的追溯,有了一个可支撑的把手,就像登山路一侧的栏杆,抬手可见。这种量化有序的质量管理软件平台,既可以带动企业质量发展,也可以带到供应商质量的体系之中。
      先实践,然后IT固化而“内生”,一个制造企业不断优化的流程会打造更多的合手的工具。这意味着,“内生外化”会有着源源不断的新武器。数字化成为一种加速器,快速穿过边界模糊的地带,找到全新的利润点。
      只有重新定义边界,才能找到更大的蓝海。美的集团,除了在既有的家电领域之外,也开启了全新的边界:美的工业。2021年是美的机电事业群发展的一个新起点,面向家电、汽车、工控、3C的工业解决方案已经全面展开。
      实际上,美的在工业领域的探索,由来已久。在全球每2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美的工业旗下的美芝压缩机。而它收购以色列的高创伺服控制器、合康高低压变频器,已经让它在自动化领域悄然合围,而在2017年收购的德国机器人库卡,则是这其中最惊艳的手笔。这一国际化并购,它给德国人的惊愕彻底改变了德国精英层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毫无疑问,传统的家电行业的边界,已经被打破,新产业的疆土正在脚下延伸。这些基于电机、电控和精密机械等领域,正在为美的穿越全新的周期,布局了几条支撑腿。有了跨前一步的腿脚,自然就能丈量出无尽的边疆。美的工业的这些方案,还在合拢之中。但它们必然会在数字化驱动之下,向着一个业务逻辑统一的中心球靠拢:统一成更加强有力的美的数字工业事业部。美的将压缩机、变频器、控制器等自己所用的业务,从自己使用的“内向”到推向外部工厂的“外向”,正是一种典型的“内生外化”。
      内生外化,就像是一个两栖动物一样,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水生到陆生的一次高级进化,这是脊椎动物走向大陆、走向新周期的一个里程碑的穿越。而数字化,则是一个超级系统在自然进化中的基因突变量。
      小记:寻找确定性的暖阳
      国家意志、产业变迁和企业家雄心三种不同的力量的交织,使得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产业链条上不断冒出新的能量。中国制造需要迎头赶上,在新秩序正在成形的全球制造中,抢占先机。而全球化、供应链共同体、数字化,都是一种深刻的内生性保障机制。它们为企业穿越周期,带来了锋利的尖刀、坚实的盔甲和灵活的机动性。这一刻,人们可以从黑暗的迷茫中,大胆地张开眼睛,在不确定性的微弱亮光中,寻找确定性的暖阳。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