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网首页  |  产品  |  在线研讨会  |  视频  |  空间  |  论坛  |  博客  

社区公告

物联网与自动化一脉相承,本社区从工业控制和自动化的角度解读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向您介绍最新动态、技术和应用。欢迎您加入社区第一时间得到社区更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动态
  • “不屑于当技工”心态不破除谈何工匠精神?
  • 发布时间:2017-07-18 www.cechina.cn
  •   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上千万人。高技能人才短缺,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因一直未能得以有效破解,所以一经提及,难免再次成为焦点。
      “技工荒的存在”,一方面,在我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决定性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心中有一个“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当技工”的心结。
      一直以来,社会人才观存在偏差,对技工认可度不高、尊重程度较低是最重要的原因。长久以来,在很多人心中,大学生才是人才、体面工作的代名词,而工人则是“双手油污、浑身汗臭、收入低下”的代名词。


      天问“技工尊严”?
      曾几何时,在我国,“劳动者最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仅是响亮的口号,也外化于相关制度、内化于人们的行为中。爱岗敬业的掏粪工时传祥、售货员张秉贵、铁人王进喜、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全国劳动模范,是众人瞩目、景仰、学习的榜样。那时工厂的八级技工,是企业的“牛人”、众人眼中的能人,其经济、社会地位之高,足以证明“劳动光荣”绝非虚言。
      今日今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变,权力与金钱成了许多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视能赚大钱、能飞黄腾达者为“能人”“成功人士”,这些人也往往是社会名人,为社会所推崇,而那些默默耕耘、诚实劳动的匠人以及身怀绝技、身手不凡的技工、“土专家”则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为人所不屑。
      身为技工的我们,我们能怎么办?我们也很无奈~
      于是身边有很多朋友很迷茫:30岁了,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工厂干数控车床,感觉没有前途想转行,应该怎么办?
      难免会有人向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天问“技工尊严”何在?!
      要让“技工尊严”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
      人类社会是靠人的劳动发展起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有体力、脑力之分。尽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多,但人类社会仍离不开体力劳动,而且体力劳动的技术含量会是越来越高,特别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与匠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束缚
      长久以来,在一线劳动似乎已成为“不光彩”“没出息”的代名词,企业工人中稍微有点出息的或者说最好的出路似乎只有进入管理层。已持续多年、困扰企业多年的“技工荒”,不能不说与这种社会现实有关。
      即使在“金蓝领”逐渐吃香的当下,技术工人仍在不断流失。不难看出,在企业的待遇、地位低,缺乏劳动获得感及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社会认同感,是主要原因。的确,近年来在企业,尽管一些技工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但与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相比,其“低人一等”的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一位国家级技术大师的感受尤为真切:无论技术多高的工人,都得受哪怕职位最低的干部管理,只要带“工人”二字,就没有发言权,岗位可被随意安排,任务可被随意增减……最终其只好通过借调到机关培训部门来提升尊严感。由此可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它固化在一些至关重要的制度安排中、社会价值中,进而固化在人们的观念里。


      工匠精神从娃娃抓起——大学生
      近年来,虽然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级大学持续扩招,有些大学甚至出现招生名额大于报名人数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报名就能被录取。于是乎,大学生就业再难,人们也愿意让子女接受大学学历教育。
      现如今,高考仍是大多数学子寻求好前途的首选,每年此时,数百万考生包括老师家长挥汗如雨、准备冲刺的场景都会重现,每年对高考考生及考试现场的种种“保卫战”都会上演。即便是那些选择职高的学生或家长,又有多少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无奈选择的?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发扬工匠精神恐怕是奢谈。
      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偏低、认同感不强相伴而生的,是职业发展渠道单一、上升空间和成长模式狭窄。具体表现就是,无论月薪多少,在现行体制下,技工的出路几乎永远被定格在车间一线,繁重的劳作和无休止的加班往往会伴随其全部职业生涯。无怪乎,一个月薪三四千元的“白领”岗位能吸引大学生哄抢,而工资上万元的技工岗位却无人问津。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技工人才是技术创新、企业转型的中坚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应得到企业、社会以及公众的认同。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陈旧人才观亟待改变。营造“技工光荣”的氛围,绝不能一提到技工,总是低人三分。而在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引领。增加技工群体的收入。我们必须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唯有如此,才能迎来技工人才的春天。缓解技工荒需教育先行。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强舆论引导,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修改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提升蓝领工人们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职业尊严,为他们打通上升通道,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诚实劳动、敬业爱岗、专心致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之基。尤其是当今中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强国、实施工业4.0战略,都离不开大量技术工人的支撑,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而要让工匠精神立起来,首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让技术工人包括所有诚实劳动寻求生存发展的劳动者,真正能够安身立命,有尊严、有地位,有好的生活、好的发展、好的前途。
      只有实现劳动真正光荣、工匠受尊崇,工匠精神才有生长之基,才能发扬光大。

物联网专家

>> 更多
  • 倪光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
  •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指出中国物联网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较低
  •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权威专家

  • 王志良
    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主任,北京市物联网首席科学家